王小川:资本市场遇冷,看美国创业者怎么做

发布时间:2017-11-16 14:57:48

导语: 连接、智慧、虚拟现实是连通未来的3个关键词。

最近资本市场冷下来了,怎么理解这个情况,我们看一下美国怎么做的,从大的趋势里面去找源泉:一是在内部创新机制,从高校到小公司到大公司这样的循环,中国和美国有三个不同。另外就是最终运用方向上,我们要往智慧上走一走。

中美创业公司的三大区别

中美创业的动力不一样。美国有一家做智能戒指的公司,戒指戴在手上滑动的时候,它能像鼠标一样控制电脑。我跟他们聊完觉得这个项目不太靠谱。第一,这么小的戒指电能不够,只能支持40分钟;其次精度也不够高;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市场空间在什么地方,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,怎么赚钱?

结果他们说我们这个尝试很有意思,如果能做成,也许谷歌苹果就把我们收购了。所以他似乎只把一个收购当成目标,甚至不当目标,只当成创新创业是否成功的结果,更多的是好奇,“我是否有机会把这个idea变成一种被认同”。

我也看到中国的企业家跟美国的区别,有的时候中国企业家会把公司卖掉当成失败,一定要自己独立持久活下去,而美国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是我做了一个创新,即便失败了接下来还会进行下一个创新,就是连续创新。所以,创业出发点是不一样,我们的小公司压力会更大。

中美小公司的形态不一样。我发现这家创业公司大多数员工也来自顶尖公司,这和国内有巨大的差别。我们通常的情况是,一个创业公司里,老板很厉害,但是招员工的时候可能顶尖的人才不一定要陪你玩,他们觉得我要进入大公司或者自己创业,证明自己更厉害,而不为了一个好奇的事情做底层骨干。在中国的小公司里面,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合伙人以下,能力水平匀速下滑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,我看到了第三个现象,大公司收购动力不同。美国的大公司愿意去收购这些小公司。而中国大公司在收购上的动力比美国弱很多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做收购的时候,一个小公司模式证明成功,老板也不错,但是员工的水平相对大公司是不够的,收购它过来之后认为拉低了平均水平。而在美国是收购小公司之后抬高公司员工水平,所以这样的大公司会更有动力收购、去改变自己的基因。在美国,小公司容易被大公司收购,容易退出,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,而我们在很长时间里面循环是负面的,小公司容易被抄袭,不容易被收购,这样招到人的水平就会弱一些,大公司不愿意收购,这就是区别。

我们的创新能力有可能会被美国再次拉开差距

在美国,我还去了MIT、哈佛高校的顶尖实验室,在他们实验室看到了很多有趣的项目,很多技术创新都来自于他们的实验室。

我们看一个数据,全球前10个互联网公司里面中国占据了4个,但是在全球前100个顶尖高校里中国只有两个,这是我感觉到的差距。在这种差距里我们看到了循环,高校推动了有真正技术的创业公司,这种创业公司很多发展成大公司,很多被大公司收购了,而且大公司反过来他们去资助高校的实验室。

而我们背后创新的原始动力是不足的。我们运气很好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,走到了跟美国比肩的位置,往下我们可以跟它合作,自己建立后面高校的小公司体系,如果单纯的单打独斗,我们的创新能力会被美国再次拉开差距。

与未来相关的三个关键词

跟互联网下一步相关的,除了模式,还有很多是跟技术核心相关,连接、智慧、虚拟现实是三个关键词。

第一个,线上的连接信息、连接人、连接商品、连接服务,比如儿童手表,这是一个蓝海。

第二个,人机交互。首先,通过智能手机蓬勃发展了无线互联网,往下还有能够补充手机和取代手机的,一个是Facebook收购的虚拟现实的眼镜,另外还有看好的现实增强,像微软的全新眼镜HoloLens。

最后是智慧。前两个是连接能力,最后一个是从大数据开始,整个互联网会变得越来越聪明,甚至部分的取代人的繁重的体力,包括脑力的劳动。

转自创业邦

( 责任编辑:创业学院)

上一条:如何做一场让投资人无法拒绝的融资路演?
下一条:Uber“二把手”离职,曾参加中国融资业务